本文系深度改写,供交流学习之用擒牛宝,非日新说观点的表达。
本周,澳大利亚副总理兼国防部长理查德·马尔斯在华盛顿的行程本来是一次例行的双边协商,旨在巩固与美国的安全合作与情报协同,推动更紧密的军事与防务对话。然而,一场被官方称作“偶然相遇”的声明突然冒出,竟让这次访问在舆论场上迅速转向荒诞,让人们看到了一场出现场景与言辞之间错位的大闹剧。这场闹剧不仅令澳方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耻辱感,也被公众解读为对特朗普政府外交作风的一次直接披露:对支配与羞辱的偏好,以及一种令人恼火的幼稚。
在与美国国防部长皮特·赫格塞斯以及副总统 J·D·万斯的会面中,现场照片与视频显示,若干镜头聚焦的地点恰似放在万斯办公室附近的一个简洁舒适的会谈空间。墙上落地灯投下冷静的光,桌面整齐放着两国旗以及若干笔记本和水杯,三人围坐在圆桌周围,气氛看似正式却因一连串不确定的声明而显得紧绷。更引人注目的是,一名美国国防官员随后发表的说明,将这次会面说成了“偶然相遇”,并坚决否认曾举行正式会晤。尽管五角大楼不久后撤回了这一说法,但这一系列“廉价的刺激”与“以小搏大的支配举动”已在国际舆论中暴露出特朗普政府在处理盟友关系时的基本态度。
展开剩余72%特朗普政府的外交逻辑并不建立在互利共赢的原则之上擒牛宝,他们信奉的,是只要显现出支配力便可获取相对的利益;只有美国展示明确的压倒性权力,其他国家才被视作可被右往左挪的对象。对待传统盟友,他们往往带着轻蔑的态度,认为“伙伴关系”的概念只是形式上的装饰,友谊的理想不过是历史的回声。这种观念的根深蒂固,使得澳大利亚等国试图与美国保持“照旧”关系的努力难以如愿,因为任何被视为独立自主或要求对等回报的举动,都会被解读为对美国主导秩序的挑战,从而引发对等的报复性外交信号。
这场闹剧同时暴露了澳大利亚自身的战略困境。尽管国际形势的风向已清晰地指向美国政治正在经历深刻变动,澳方却仍坚持推进包括澳英美安全伙伴关系(AUKUS)在内的重大安全议程。他们错误地评估了美国内部的政治波动,误以为特朗普的第一任期只是一次短暂的情绪波动,未来很可能回归所谓的“正常轨道”。在启动AUKUS等关键安全项目的过程中,澳方似乎也忽视了对美国政治环境的系统性尽职调查,未能充分评估长期安全承诺的实际执行力。这一判断失误被放到国际视野里,所带来的风险远比预期更为深远。
面对这一切,澳大利亚政府似乎走向了一种相对被动的应对姿态:先静观其变,等国际风向再定对策,允许自身在耻辱中“慢慢熬过”三年,寄望特朗普政府任期结束后,美国能“长大成人、走向理性”。但这种消极的等候并非没有代价:不仅削弱了双边关系的信任基础,也可能让澳大利亚在国际舞台上显得软弱无力,进而成为其他国家在追逐自身利益时的可选对象,甚至成为戏谑与试探的对象。这种前景对澳大利亚的长期战略独立性与安全自主性的影响,远比眼下的外交尴尬更值得警惕。
在当前全球格局里,充满对抗与不确定性,昔日那套把外交礼仪作为核心手段的做法已显得力不从心。澳大利亚若想真正赢得尊重,必须对自我定位进行根本性的调整,重塑对外关系的自信与自主性。这不仅意味着在安全和军事领域加强自身的能力建设,还需要通过更加多元化的外交策略,主动参与并影响区域与全球议程,明确把自己视作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参与者,而不是被动接受他国波动的旁观者。只有如此,才能在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塑造对自身有利的战略环境。
另一方面,外交政策如今更像是一场心理博弈。以往分析国家行为时,人们往往默认对方具备一定的成熟度与理性,但现实中,情况可能恰恰相反。以美国为例,其国家行为正在被一种深层次的“幼稚化”因素所驱动——一群彼此鼓动、像玩笑一样升级冲突的“少年式”决策者,引导着重大政策走向。此种趋势让人不得不嘱咐自己:也许最需要的分析人才,不是传统的政治学家,而是擅长理解青春期男性行为模式的心理学家,来帮助解读其决策逻辑与风险后果。
这次被称作“偶然相遇”的闹剧,远不只是对澳大利亚的羞辱那么简单;它也向所有美国传统盟友发出警示:在特朗普的第二任期里,外交工作不再只是理性对话与正式协作,更有可能被幼稚情绪和支配欲所主导,演变成一场危险的权力游戏。澳大利亚以及其他与美国有紧密安全合作的国家,迫切需要重新审视并调整对美策略,明确底线、寻求多元化的伙伴结构,并在必要时主动寻求更多元的区域与全球协作框架,以降低对单一大国波动的过度依赖。
作者简介:格兰特·怀斯,常驻墨尔本的政治分析师,专长领域覆盖澳大利亚与太平洋地区、印度洋区域以及加拿大事务擒牛宝,长期关注区域安全与外交政策的相互作用与变化。
发布于:天津市美港通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