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有人提到台面优配,吃了大半辈子猪油,身体却硬朗得很,查体连三高都没有。这引发了人们对猪油和植物油的讨论。在老一辈人眼里,猪油是香的,是滋补的。小时候家里炒菜、煎蛋、炖肉几乎都用它。那时候没得选,不像现在超市里各种植物油应有尽有,如花生油、玉米油、菜籽油、橄榄油等。有人换了植物油后感觉“吃得更健康”,也有人坚持用猪油,认为“祖祖辈辈都这么吃,没出啥问题”。
最近,一项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营养与代谢研究中心的研究在《Frontiers in Nutrition》期刊上发表,引起了广泛关注。研究团队分析了不同烹饪油脂的长期摄入与代谢健康的关系,结果有些出乎意料——在特定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下,适量摄入传统动物油脂的人群,部分健康指标反而优于长期使用部分植物油的人群。
这项研究一经发布,立即引发热议。有人拍着大腿说:“早说了,猪油香又补,吃它身体好!”也有人半信半疑:“不至于吧?猪油不是胆固醇高、饱和脂肪多吗?”事情没那么简单。并不是所有植物油都绝对健康,也不是所有猪油都绝对有害。关键在于吃法、量和搭配。例如,菜籽油是一种优质植物油,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对心血管有一定好处。但如果长期高温炒菜、反复使用,这些本来健康的脂肪也可能发生氧化,甚至产生对身体不利的物质。
而猪油虽然是动物脂肪,但在控制用量、均衡膳食的前提下,并不一定比植物油差,甚至在某些方面更稳定、更耐高温。不少人换了植物油之后,炒菜习惯没变,油照样放得多,饭还是吃得咸,加上运动少、作息乱,健康问题根本不是“油换了”能解决的。
反倒是有些坚持用猪油的老人,不仅吃油节制,饭菜简单,生活规律,每天还坚持散步、晒太阳,身体状况自然不错。油只是饮食结构的一部分,真正决定健康的,是整个生活方式。
就像菜场那位70多岁的张阿姨,每天早上六点起床,在小区里转两圈,回家喝一碗小米粥,炒个青菜、煎个鸡蛋,全靠一小勺猪油提香。午饭吃得清淡,晚饭七点前搞定,电视看到九点就睡觉。她体检时医生都说台面优配,血压血糖都在正常范围,骨头还挺硬朗。
这样的例子不少。在这项研究中,那些坚持传统饮食、搭配合理、活动规律的人,即便适量摄入动物油脂,身体代谢指标也并不差,甚至部分优于某些饮食结构不合理、油脂摄入混乱的人群。
当然,不能因为一个研究就一股脑儿全改吃猪油。研究里也特别强调了,猪油虽说在某些方面表现不差,但前提是摄入量控制得当,且整体饮食结构合理。如果天天大鱼大肉,再加上高糖高盐,哪怕用的是再“健康”的植物油,也架不住这么折腾。
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一样,肠胃吸收、胆固醇代谢、血压控制、血糖敏感度等因素影响着“吃什么更适合”。只盯着“油”这一个点去评判健康,是远远不够的。
再说个身边的例子,那天在小区楼下晒太阳,听几个老大爷聊天,一个说他儿子非让他换成橄榄油,说那才健康。结果用了两个月,不顺口,炒菜总觉得没味道,吃饭胃口也不如以前。他后来悄悄换回了猪油,饭量恢复了,整个人也有精神了不少。他说:“人活着,得吃得舒服,心情好了,身体才真舒服。”
这话听着虽然朴素,但不无道理。饮食健康,不只是成分分析,更是一种整体体验。吃得开心、搭配得当、不过量,这些才是更核心的。
研究者也提醒公众,不要因为部分数据就误会了意思。食用油的选择不是“非黑即白”,而应根据自身情况、烹饪习惯、饮食结构做出平衡选择。现代营养学越来越强调“膳食模式”而非单一营养素。也就是说,不是某一种油“让你健康”或“让你生病”,而是你平时怎么吃、吃多少、吃得是否均衡,才是决定健康的真正关键。
市场上的猪油和植物油质量参差不齐,家庭自己炼的猪油原材料新鲜、控制得当;但也有一些市售猪油来源不明,加工过程粗糙,甚至可能含有杂质或氧化物。这种油哪怕再香,也不宜长期食用。同样的道理,植物油储存不当、高温炒炸、反复使用,同样可能产生有害物质。不管是什么油,最重要的是控制量、注意保存、避免反复加热。
吃猪油和吃菜籽油,到底哪个更健康?答案其实不在“油”本身,而在人的生活方式。那些坚持适量、均衡、有节制的饮食习惯,不论用的是哪种油,往往都比盲目跟风、饮食混乱的人更健康。
不妨回归常识。吃饭这件事,讲究的是节制、搭配和愉悦。不必太纠结某一种油,也别轻信“吃了它就健康”的说法。身体才是最诚实的反馈,舒服、清爽、有劲儿台面优配,那才是对的方向。那些看似不起眼的日常选择——早睡早起、少油少盐、饭后散步、心情舒畅,比任何“神油”都更值得坚持。
美港通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