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政府近日批准了一笔规模庞大的对乌克兰军售案,总价值高达约8.25亿美元。根据公开的细节,这批军火包括了3350枚“增程攻击弹药”导弹,以及配套的导航系统、零部件、维修备件、培训与技术支持。值得注意的是,乌克兰显然无力独自承担如此庞大的军费开支,这笔资金大部分来自丹麦、荷兰、挪威等欧洲国家的共同出资创利配资,美国则承担部分军事融资。对乌克兰而言,这批军售相当于一次“武器库升级”。过去乌军更多依赖无人机与少量远程弹药,如今则一下子拥有了三千余枚可挂载于战机上的长程导弹,射程可覆盖240至450公里,甚至接近500公里。虽然单枚导弹在速度与威力上并不算顶尖,但凭借30万美元左右的“低价”,远低于美制“战斧”导弹的成本,它们能以数量优势对俄罗斯防空系统形成巨大压力。
然而,外界的第一反应几乎都是一个问题:为何俄军不直接在运输途中摧毁这些美国军火船?理论上,如果俄罗斯选择在公海或欧洲港口动手,确实有能力切断军援链条,对战局造成决定性影响。但现实却远比想象复杂。由于运输过程必然涉及北约国家,一旦俄军贸然出手,就意味着直接与北约发生正面冲突,这将把局势推向全面战争的边缘。即便俄军尝试在乌克兰港口实施打击,也早已被西方预判并设计了防范方案。事实上,这批军援大多会先抵达波兰、罗马尼亚、德国等地,再通过铁路、公路分批运往乌西部。这样的运输链呈“拼图式”结构,即使局部受损也难以完全阻断,而俄军在西部地区的打击能力受限,加上密布的防空与西方情报支持,要实现精准拦截几乎不可能。因此,莫斯科宁可选择在前线通过防空与电子战来逐步“消耗对冲”,也不会冒险与北约直接碰撞。
展开剩余69%更重要的是,美国为这批军售设置了一道“保险锁”。多家媒体披露,五角大楼建立了高层审批机制,凡涉及远程导弹的实际使用,都必须经过严格审核。换言之,虽然武器送到乌克兰手中,但是否能真正投入使用,最终仍由华盛顿决定。这也是美国的深思熟虑之处:既要维持对乌的支持,保持其战场消耗能力,又要避免乌军擅自使用远程导弹打击俄罗斯本土,从而引发冲突的全面升级。一旦火力直接越境攻击俄境内重要目标,局势将迅速恶化,演变成无法控制的对抗,甚至把整个北约拖入战争漩涡。这显然不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
与此同时,外界也曾猜测俄罗斯会采取“斩首”手段报复。例如,乌克兰特种兵此前针对俄军将领发动袭击后,不少人推测普京可能会下令轰炸基辅总统府。然而,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透露,俄军内部确实有人提出过类似方案,但被普京果断否决。克里姆林宫随后对外回应称“俄罗斯不会攻击民用目标”。这一说辞虽然显得冠冕堂皇,但难以服众,毕竟俄军早已对乌的能源、交通和工业设施展开过猛烈打击,显然不止是“纯军事目标”。不过,从战略角度来看,普京的克制并非软弱。若真的炸掉泽连斯基,局势不仅不会缓和,反而可能彻底恶化。西方的团结将因此更紧密,继任者可能更强硬,甚至出现像前总统波罗申科那样的反俄派。保留现任领导人,反而为未来的谈判留下了一线可能。
因此,俄方的“刹车”是一种理性的选择。战争从来不只是拼火力的较量,更是政治与战略的博弈。乌克兰手握数千枚导弹,但能否用、如何用,仍受制于美国的限制;俄罗斯明知有机会“掀桌子”,却因可能掉入更大的陷阱而谨慎收手。未来的战局远未到盖棺定论的时刻。真正决定走向的,或许并非那些已经发生的轰炸,而是那些至今未发生、被各方刻意克制的动作。
编辑:木
信息来源:“参考消息2025-08-26 13:33”——(俄媒:美援乌所谓“神奇武器”更像商业项目)
信息来源:“每日经济新闻2025-07-04 22:46”——(泽连斯基与特朗普通话,谈到军援问题!俄用539架无人机、10余枚导弹空袭乌!特朗普罕见承认“无能为力”)
发布于:天津市美港通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