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深度编译钱盈配,仅供交流与学习,不代表日新说观点。
---
在加沙战争爆发之后钱盈配,以色列在约旦河西岸地区的定居点数量急剧增加,成为一种新的战略布局。这些扩张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数百名巴勒斯坦居民被迫流离失所,而内塔尼亚胡政府在背后提供支持,进一步加剧了局势的紧张。如今,拉斯·埃因·阿尔·奥贾的居民心怀忧虑,他们担心自己的村庄会成为下一个被驱逐的目标。
在过去的数月中,类似的场景几乎每天都在上演:清晨与黄昏时分,几名定居者带着数十只羊群进入村庄周边的农田。这些定居者人数并不多,有时仅仅两三人,他们并不携带武器,也不会直接威胁当地的贝都因家庭。他们的方法十分隐蔽,就是放任牲畜在村民的土地上肆意啃食庄稼,然后若无其事地离开。然而,村民们心知肚明,这看似无害的行为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危险。只要稍有摩擦,比如推搡、言语冲突,定居者的大队人马就会在几分钟内从附近仅600米外的据点蜂拥而至。届时,不仅有人可能受伤或被捕,房屋与牲畜也可能遭到毁坏。许多邻村的居民早已遭受过类似的苦难,这些事件也被联合国及人权组织记录在案。
展开剩余69%75岁的贝都因老人奥德·阿姆里因至今仍心有余悸。他在三十年前买下了这片土地,保存着完整的文件,但如今却不得不为守护家园而忧心忡忡。老人描述,当天早晨一群定居者带着牲畜来到家门口,几名反对内塔尼亚胡政府的以色列人权活动人士试图以“见证者”的身份提供保护,并报警求助。但当警察到达时,定居者早已带着羊群离开,反而要求他本人拿出土地证明。这一情景令他感到无比屈辱与愤怒。活动人士雅埃尔·塞拉补充说,他们甚至将事件视频交给警方,但警察却毫不在意。
约旦河谷是一片战略意义极强的土地。这里水资源充沛,农业和旅游业潜力巨大,却没有巴勒斯坦的大型城市。数十年前,贝都因人因被逐出内盖夫沙漠而迁入此地生活。与此同时,以色列的定居点逐渐扩张,从上世纪70年代的里蒙、科哈夫·哈沙哈尔等大型社区,到如今遍布的小型“前哨站”。这些前哨站往往起初只是几户牧民搭建帐篷或拖车居住,但最终却可能发展成正式的定居点,且多数并未获得以色列政府明确批准。
自2023年10月哈马斯袭击以色列造成惨重伤亡后,定居者活动骤然升级。据非政府组织“和平现在”数据显示,仅2024年一年,西岸地区便出现了59个新前哨站,远远超过以往20年的年度平均数。与此同时,“贝特塞姆”估计已有40个巴勒斯坦社区因持续骚扰和暴力被迫放弃家园。尽管国际社会持续施压,但以色列仍批准新建3400套住房钱盈配,使西岸逐渐被割裂成两部分,进一步削弱巴勒斯坦建国的前景。
在拉斯·埃因·阿尔·奥贾村庄里,已有几户人家因恐惧与压力搬离。老人阿姆里因看着邻居们收拾行李的情景,心中充满不安。他坦言,如果不是有国际志愿者在场提供一定程度的安全感,他或许早已离开。这个村庄位于“C区”,即西岸60%完全受以色列控制的区域。地图与过往案例都表明,它随时可能成为下一个目标。
这里的紧张氛围无处不在。村口的干涸水渠旁,赫然写着希伯来语的涂鸦:“我们回到了水井”,旁边还画着犹太教的六角星。阿姆里因控诉称,定居者常常趁夜破坏水源,还曾在2024年8月偷走他305只羊,而邻居则失去了1000只牲畜。他报过警,却无济于事。如今,他一家24口只能挤在用铝板和帆布搭建的简陋房屋里,靠孩子们在附近农场打零工维持生计。尽管如此,他仍坚称不会轻易离开这片土地。
非政府组织和反占领人士普遍认为,定居点扩张并非定居者个人行为,而是以色列政府长期政策的一部分。内塔尼亚胡领导的右翼政府公开支持定居计划,定居者往往能得到军队和国家机构的资金支持。他们的目的显而易见:通过不断的侵扰和驱逐,逐步实现对西岸的吞并和人口清洗。
这一模式早已在其他社区上演。埃因·萨米亚、穆盖尔·阿尔-迪尔等村庄在压力下被迫迁空,很多甚至未被媒体报道。对于这些村民而言,失去家园几乎成了宿命。比如穆斯塔法·卡布内,他所在的村庄被拆毁后,被迫迁入新的社区,但依旧面临同样的威胁。他感叹道:“我们就像被监视的人,走到哪里,定居者都会跟随而至。”如今,他的羊无法自由放牧,只能依靠昂贵的饲料维持,而全家人则生活在持续的恐惧之中。
“我们只有一周的期限离开,这样的威胁几乎每天都在重演。我99%确定我们最终也会离开,但下一站在哪里?谁也不知道。”穆斯塔法的话,似乎道出了整个西岸无数家庭的心声。
---
作者:贝阿特丽斯·莱库姆贝里
米拉格罗斯·佩雷斯·奥利瓦钱盈配,《国家报》时事专栏撰稿人。
发布于:天津市美港通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