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辽东学院的青年学子用十年时间,跨越10.6万公里,走访了15个省38个市,寻访了2380名学生和571位志愿军老战士,记录了30余万字口述实录和300余条采访视频。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抢救性寻访,记录了枪林弹雨中的忠诚与牺牲富豪配资,传递了穿越岁月的精神火炬。

这所学校师生并未止步于记录与感动,他们将寻访中获得的深刻体悟转化为立德树人的生动资源。寻访经历为课程开发提供了“源头活水”,学校以寻访内容为基础构建了抗美援朝精神课程群;抗美援朝精神已深度融入校园文化生活,学校全力打造“传承抗美援朝精神‘七个一’工程”;寻访成果成为学校抗美援朝精神育人馆的重要内容,学校有了独具特色的精神地标。
富豪配资
抗美援朝精神的种子深深扎根于辽东学院的学子心中,让他们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作出了无悔的选择。十年来,辽东学院主动要求参军入伍的学生833人,在部队立功受奖112人;153名毕业生志愿服务西部,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3228名学生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633名医学毕业生到全国39个县356个乡镇卫生院工作,在基层守护人民的健康。
今年7月下旬,辽东学院寻访抗美援朝老战士实践团从丹东出发,跨越上千公里,到河南寻访抗美援朝老战士。5天时间里,他们顶着炎炎烈日深入新乡、开封等地,共寻访了24位抗美援朝老战士。这样的场景,在辽东学院已经持续了十个寒暑。2016年暑期,时任校团委书记刘越在丹东工作了十年,这座城市独特的红色文化底蕴让她深受触动。于是,当年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辽东学院增设了“千名大学生行万里路 寻访百位抗美援朝老战士”活动。
参与寻访的学生丁静怡在她的寻访日记中写道:“第一次与英雄面对面富豪配资,深受感染,我们决不能辜负先辈们,要更加努力地学习……”这一步迈出,就是十年。辽东学院的师生深知,每一次出发都可能是一次“最后的告别”,每一次记录都是在为国家留存一份不可再生的“红色基因库”。
寻访之路绝非坦途,他们常常需要辗转于偏僻的乡村、遥远的城镇,交通不便、信息不畅是常态。为了找到一位老战士,可能需要多次换乘汽车,甚至徒步数公里。学生们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心,俯身倾听,反复确认,确保记录的每一个细节都真实准确。寻访不仅是信息的收集,更是情感的碰撞,学生们常常被老战士的讲述深深震撼,泪洒当场。
这场持续十年与“最可爱的人”的青春对话,其意义早已超越寻访本身,它是一代青年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庄严承诺:英雄的故事,我们铭记;英雄的精神,我们传承!
今年9月11日下午,辽东学院大学生活动中心座无虚席,丹东市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学生代表齐聚一堂,沉浸式体验了一堂声情并茂的“大思政课”。这场演出已经是这堂特殊的“大思政课”的第三次精彩亮相,形成了学校特色鲜明的育人模式。为了让红色基因融入教学体系,学校以寻访内容为基础系统构建了抗美援朝精神课程群。马克思主义学院开设的《抗美援朝精神》慕课,获评教育部高质量课程并接入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累计开课九期十五个班次,187所高校的五十三万人参加学习。
依托寻访建立的实践基地网络,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发了全国首个《抗美援朝红色文化宣讲技能实训》MOOC、SPOC课程,为高校培养大学生抗美援朝精神理论宣讲员队伍,为革命历史纪念馆、展览馆、博物馆等培养优秀讲解员。目前,已累计开课九期,浏览量超三十五万人次。
为了将寻访抗美援朝精神深度融入校园文化生活,从2020年9月开始,辽东学院在全校范围内启动传承抗美援朝精神“七个一”工程。今年5月14日,在抗美援朝英雄故事讲述大赛中,学生们结合寻访志愿军老战士的经历深情讲述了冰封的长津湖战役、硝烟弥漫的上甘岭战役,以及杨根思、邱少云、黄继光等英雄事迹。辽东学院还大力加强红色文化环境建设,打造了独具特色的精神地标,让寻访成果看得见、感受得到。2024年10月建成的抗美援朝精神育人馆,成为辽东学院师生了解红色校史、缅怀先烈、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场所。
辽东学院以“寻访抗美援朝老兵”活动为生动课堂,将抗美援朝精神深度融入大思政课富豪配资,让学生们在感动中致敬,在传承中成长,成为他们人生道路上最厚重的底色。正是在抗美援朝精神的浸润下,学生们以坚定信念投身军营、扎根西部、服务基层、守护健康,用青春诠释着抗美援朝精神历久弥新的永恒力量。
美港通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