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冲突之后,印度不仅急于宣称自己取得了“胜利”,还开始大肆渲染所谓的“强大”。在2025年8月29日,印度媒体《亚洲国防安全》放出消息天牛配资,宣称到2030年,印度海军将会拥有300枚“布拉莫斯”超音速巡航导弹,并将其部署在30多艘驱逐舰与护卫舰上,甚至自诩这是“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在印度媒体的渲染下,似乎整个印度洋都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声称,这一部署将使印度海军成为“世界上最危险的海基导弹强国之一”,不仅能改变阿拉伯海与印度洋的力量格局,还将迫使所有潜在对手都不得不重新估量印度的分量。报道甚至夸大到表示:中国海军的每一艘水面舰艇都在“布拉莫斯”的射程之内,因此中国航母编队在印度洋将不再畅通无阻。这样的言论,更像是一场自我安慰的白日梦。
如今,印度媒体不断强调印度洋已成为世界上最炽热的海上战区。中国海军的航母编队确实频频出现在印度洋,尤其是即将服役的福建舰,被外界普遍认为未来极有可能部署到这一地区。而巴基斯坦方面,则通过引进054A/P型护卫舰与汉果级潜艇,加速了海军的现代化进程。同时,美国在这一地区寻找所谓“可靠的合作伙伴”,试图拉拢印度来牵制中国。
展开剩余77%印度海军则不遗余力地把“布拉莫斯”导弹整合到舰队中。到2025年,他们已经在13艘驱逐舰和14艘护卫舰上部署了这种导弹,其中包括加尔各答级与维沙卡帕特南级驱逐舰,这些舰艇装备了垂直发射系统,最多可搭载16枚“布拉莫斯”。未来,印度还打算将更多舰艇武装起来,进一步扩大规模。印度媒体甚至豪言:这意味着印度告别了以往被动防御的时代,进入了“先发制人”的主动威慑阶段。在他们看来,“布拉莫斯”已经是印度进攻性武器库的“黄金标准”。
从数据上看,“布拉莫斯”导弹确实有一些特点。它有多个型号,能够在陆基、海基和空基平台上发射,全重约2500至3000公斤,战斗部重量200至300公斤,飞行速度可达3马赫,属于目前仍较快的巡航导弹之一。在末端阶段,它能够以3至10米的超低空高度飞行,从而躲避雷达侦测,并且声称其制导精度可以达到1米。印度还宣称正在研发“布拉莫斯-Ⅱ”,速度将提升至5至7马赫,进入高超音速武器的范畴,声称可以突破中美最先进的防御体系。
然而,现实往往没有媒体宣传得那般光鲜。在印巴冲突期间,印度发射了至少14枚“布拉莫斯”超音速巡航导弹,目标是巴基斯坦的空军基地。可结果却极为尴尬。根据巴方公开的数据,真正落入目标区域的不足一半,可能仅有一枚可以确认命中,其余多数偏离轨迹,甚至传出一枚落入阿富汗的荒诞消息。这一事实充分揭示了“布拉莫斯”的可靠性远不如宣传。
即便“布拉莫斯”能够顺利发射,它能否突破防御依旧是大问题。中国海军的航母战斗群建立了多层防御体系:在200公里处有海红旗-9拦截,100公里以内有海红旗-16,10公里以内则有海红旗-10短程防御,而3公里之内还有近防炮与电子战系统进行拦截。未来甚至会出现激光武器。这四层火力网几乎密不透风,单凭3马赫的速度,根本不能确保“布拉莫斯”能够突防。
更关键的是,“布拉莫斯”射程只有300公里左右。要想靠近到这个距离,本身就是天方夜谭。中国航母战斗群有舰载机在外围执行防空巡逻,根本不给印度舰机接近的机会。而如果印度舰艇贸然接近,还可能遭遇中国射程超过500公里的“鹰击-12”反舰导弹攻击,根本得不偿失。
因此,印度媒体的种种渲染,不过是自我陶醉的幻想。他们没有正视“布拉莫斯”本身就是冷战后期水平的产物,如今世界已经进入高超音速反舰导弹的时代。更令人尴尬的是,印度引进这项技术已超过30年,但国产化率仍只有65%至85%,关键零部件依旧依赖进口。俄罗斯依然掌握核心技术,而印度至今无法完全本土化。更讽刺的是,巴基斯坦甚至曾邀请中国专家研究过在冲突中获得的“布拉莫斯”残骸。
如今的印度,宁愿沉醉在自编的“强大神话”里,也不愿直面技术短板与现实差距。这样的自我麻醉,最终不过是自欺欺人。
发布于:天津市美港通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